曾为赵匡胤左膀右臂,后被疏远,看宰相赵普如何一手好牌作烂了?
《宋史》记载,赵普是幽州人,在后唐末年时跟随家人迁居常州,后又落户洛阳。赵普这个人从小就聪明伶俐,但是读书却不多。周世宗用兵淮上的时候,他被宰相范质推举为了军士判官。
因为“善吏道”,赵普的“小”官途很是顺坦,先后任永兴军的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的军事判官,后来在宋州的时候便于时任宋州节度使的赵匡胤相遇了,并且成为了他的推官、掌书记。赵匡胤很喜欢和赵普“聊天”,每次听他说话都会觉得非常的稀奇。
显德六年,赵匡胤和赵普的“主子”周世宗去世了,幼主在母亲的辅佐之下上位。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安全的禁军和殿前都检点的职位。
赵匡胤表示最喜欢和赵普聊天,好有趣
其实,早在北征之时,京中就有“当立都点检为天子”的声音在民间传开了,这在司马光《涑水记闻》中被记录为了“由是将士皆爱服归心焉”。可悲的是民间都有人因此怕发生兵变逃出城了,皇城内的小皇帝还不知。
显德七年,契丹与北汉合势入侵,赵匡胤受周恭帝诏“宿卫诸军御之”,大军行至陈桥时,赵匡胤因为酒醉在账内休息。军士们却有了立他为天子的心思,所以都整装肃立,直至赵匡胤“惊”醒出门巡视。诸军士直言“愿奉太尉为天子”,赵匡胤却是没有回答。将士们可不管这些,有人给他披黄袍,所有人都给他跪了下来,大呼“陛下”。
赵匡胤却还是“不从”,将士们只得扶他上马,簇拥着他南行,就这样赵匡胤在大家的“诱逼”之下称帝了。当然大家心里都懂,这只不过是宋朝的史官不想将赵匡胤塑造成一个欺负妇孺的形象而“美化”的一种说法,这个事情其实在众人眼中已经是“水到渠成”了,不然一直在兄长身边的太宗皇帝赵匡义还有书记官赵普怎么会没有提醒赵匡胤将士们的想法呢?!天知地知他们知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赵普没有一下子被提拔到要职,受封为了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这时王朝初期的明智之举,不然立马换掉后周的宰相、老臣,难免朝局动荡,时下已是内忧外患了。
被赵匡胤视为左膀右臂,为金匮之约记录者
即使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依旧带赵普不薄,甚至和弟弟赵光义相约去赵普家吃烤肉,呼赵普的夫人为“嫂夫人”。
赵匡胤初登大宝时,母亲杜皇后身体还算康健,常常和太宗皇帝讨论军国大事,将赵普召于前记录,且还常常抚慰赵普,“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杜皇后对赵普的态度其实就是宋太祖对他的态度的反应,司马光直言,“太祖宠侍赵韩王如左右手”。
正因如此,皇家的私密之事也没有避开他,杜太后、赵匡胤在订立宋朝皇储的继承顺序时也将其喊到榻前记录,这在封建时代便是一个帝王对于臣子最大的信任。
在宋朝的历任宰相里,赵普其实“名望”不高,但是他在背后所订立的政策却是贯穿了两宋三百多年。
赵匡胤在诛杀李筠、李重进之后,便开始对手握兵权的下属产生忌惮和猜忌之心,毕竟他自己是如何上位的,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
活着的真谛就在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生存的真谛就在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生活中真谛就在于
生命的真谛在于看透因果。
因果报应不是佛教的说辞,而是宇宙法则和自然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丝毫不差。佛法只是对因果报应的合理性、准确性给与客观描述而已。可是为什么社会越发展、科学越进步,而人们却越来越不信因果?难道人们都不怕造恶受报吗?他们不怕,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我们对因果报应这个宇宙本有的物理法则采取回避和否定态度,所以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然界中还存在着这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千古不灭的客观规律。当今世界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我们该觉醒了!
(一)
因果报应真的那么准确、那么普遍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两件真事:
民国十四年(1925),有个叫周师寿的人,在舟山遇见一个出家人,互问籍贯,才知道都是同乡平阳人。周问师傅为何因缘出家?僧人说:“我原来是当兵的,在部队是侦探。有一天我路过一个买卖家门口,有一个妇女在哭涕。我上前问其缘故,那妇人说:‘我丈夫外出,刚才有一个人到我店买货,价值三圆,他付了钱提货走了,我把这人给的三块大洋叫别人看,发现全是假的,我丈夫回来后必定责怪死我’。那妇人说完后更加痛哭悲涕。我对那妇女说:‘你把那三块大洋给我看看。’他拿出后,我一看果然是假的,是用铜板做的,我从口袋里拿出三块真的,换那三块假的。那妇人不肯,我说就这样吧!我强与她换了就走。我刚回部队,部队就紧急调动,要去前线打仗。我换了军装也去参战。战斗中,突然一串子弹飞来,我觉得身体震了一下,接着军帽和军服都着火了,我赶紧扶扑打。事后我仔细检查了一下身体,居然没有受伤,却发现口袋里那三块假银元,已被子弹穿透了两块,是那仅存的一块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大为震惊,反复思考:劫后余生有何乐趣,不如出家早修净业。”
这真是救人实乃自救!由善因到善果,前后才几小时的功夫,报应就兑现了,您听后有何感想?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偶然的巧合,是故事。请问古往今来,我们人生在世的一切风云变幻,又何尝不是故事?又有哪一件事是纯真圆满的,永久不灭的?难道你每一秒不是在上演故事?你肯否定自己吗?肯定自己怀疑别人,这是人生的无知无明,使得人本有的智慧--佛性就无法显露。今天我主要和大家来研究因果报应问题,无明烦恼问题以后再谈。
请再听我讲第二件真事。我的朋友胡君,原籍东北,她说:解放战争的时候,辽沈战役中,国共激战于锦州。那一仗打得很苦,当时一根金条才能换一个窝头,很多人遭难了。我们全家看时局不妙,提前逃离了锦州,全家到了北平。我父亲为了维持全家生活,外出找工作。那年头兵荒马乱,那里也不用人,到处碰壁。有一天,无意中走到一个大买卖家门口,推门进去,想再碰碰运气,只见一位账房正在算账。父亲上前说明来意,账房先生摆摆手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谁还用人!”我父亲怕其怀疑他不是良民,忙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账房先生,说:“我是从东北逃难来的,当初我也有工作,您请看……”
帐房先生一见名片,眼睛一亮:“先生您稍候,千万别走!我跟掌柜的商量一下就来!”
先生进去跟老掌柜报告,老掌柜一见名片后,拍腿惊喜:“我可找到你了!”边说边给我父亲下跪。
我父亲急忙阻拦:“哎……您这是何意?”
“您不认识我了?”我父亲想了好大一会,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胡先生!您这位大恩人可真是贵人多忘事!请跟我来……”
老掌柜把我父亲请进客厅,指着条案上供着的一张名片说:“我每天都给这张名片礼佛烧香啊。”
我父亲见案桌上的名片正是自己的,此时突然惊悟;那是多年以前,父亲偶然碰见一家三口,因为受骗被人坑害,钱财皆空,连回家的路费都没了。父亲见状,就将自己的名片给了他们,说:“凭这张名片保你们一路平安,途中一切开销,都记在我账上。”
事隔多年,父亲已将此事早就忘了,没想到今日在此巧逢!
“胡大恩人!快把宝眷都接来,就住在我这里,那也别去了、我愿效犬马之劳奉养……”
后来老掌柜把我们全家接来,照顾得很好,我们全家避过了兵荒离乱之苦。我很奇怪,这么大的北京城,怎么会那样巧,恩人就能相遇了?就算一条街,不知门牌找个人也不容易呀!
听了这件真事后,您仍然认为因果是巧合吗?不!决不是巧合,这是暗合道妙,这是宇宙本有之道!因果报应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因果律,为什么要称为律呢?因为它是宇宙本有的物理现象,是不会随意改变的。佛学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因果律是宇宙人生真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宗教是不是迷信,首先要看这个宗教的宇宙观能否经得住科学考验。佛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接受得住考验的宗教,科学越发展,越证明佛学是超越时代的,这已经在许许多多的领域里得到了印证。
因果律是个既简单又相当复杂的宇宙物理运动现象,但是对于三世因果,迟早受报的说法,不少人表示怀疑,认为“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人理”,这些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站在眼前一生的某一点上来看待善恶报应,这是不全面的,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却没得到好报。其实,灵识不死,六道轮回,这是认识因果律的基础;如果不相信有前生与来生,那么三世因果的道理很难被人接受。众生皆有灵识,而且可轮回转位,永生不息,这早在30多年前就被科学证实了。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因发现众生灵识不死,而荣获了196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正是因为许多人不相信灵识不死和六道轮回,所以他们不相信宇宙中存在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循环道理,法律没能力阻止这些人犯罪。现在社会,人人重视名利和物欲享受,而不管别人的死活,人们相互欺骗,彼此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力,人心衰危至此,真是可悲可叹!只有我们深信因果才是维持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类和美的唯一有效的观念与法则;只有普遍弘扬佛法,才会使世界健康发展,人心能改变环境!
(二)
可是,因果律现在还被许多人误认为是迷信,佛学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业因。“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造恶时不怕,恶果一来就怨天恨地。有些人不相信因果律,却相信算命,算对了却又没有解决的好办法。九四年一个医院的大夫跟我讲了这样一件真事:
“有一天,我们科送来了一个被油烫伤的女同志,伤势不轻,马上收留住院。手术时,我问她怎么出的事故。她说:‘我是北京人,有一天算命的告诉我,说我下一个月有皮肉之苦。我就想,往哪躲这场皮肉之苦呢?想来想去,干脆去天津,到天津姐姐家先住一个月,再回北京。哪想到,到天津马路上骑自行车,不小心用车把将路边卖炸糕的油锅挂倒了,油扣到了我身上。我真聪明,往你们医院躲皮肉之苦来了。’说到这,大夫和护士都笑了,她自己也笑了。可见,想躲避恶报不是容易事。”
是的,人生在世,我们分分秒秒都在受着前因的报应,所以随时都会发生各种烦恼。但是,唯独佛学可以改变或消弱这种烦恼,佛学主张命由我立。
不久前,中国有个易学专家出国考察回来后写了个报告:“我实地考察了许多人,我给他们算命,看相……我的结论与大多数事实不符,我当时心中非常震惊,因为我相信是很有把握的,回国后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易乃日月,易学是太阳系里的运动规律,信佛的国家也不能脱离太阳系呀?难道佛力能改变太阳系内的物理运动规律吗?”
这个易学问题思考得好,因为在世界宗教中,佛教是唯一懂得无限宇宙的,佛教的无限宇宙可以普遍见于各种经典。为什么西方宗教,多种思想的神权或者其他民族的神权信仰,都没有提到因果律这一课题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宇宙的构成,更不知道因果律是宇宙法则之一。而佛学正是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和教育!为了把因果律说清楚,一个比较适合的比喻就是飞曲尺。“飞曲尺”是古代澳洲人打猎用的一种工具,它是用木棒制作的,造型近似中国汉字的“人”字形。这种飞曲尺,经现代航空学家的鉴定,认为这是一种设计十分精确的飞行器。打猎的时候,将飞尺抛出,不管是任何方向,也不管使用多么大的力量,飞曲尺总会很准确地飞回到猎人的手中。原来,宇宙的法则之一就是循环:动力圆形或椭圆形周而复始,永远循环,生生灭灭,循环不息。像哈雷彗星每隔70年必回到太阳系来,它绕过地球上空后再飞向太阳系。太阳带着群星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要经几百亿地球时间才能绕完一周。可是终归又回来了,而且银河星云旋系又绕着更大中心旋转-……依此类推,无穷无尽。
近年来,新太空科学确定了宇宙大爆炸和大泡泡扩展学说,普林斯顿大学的天文学家,因收到了几百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的回音,而荣获了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天文学家发现,每个宇宙都像一个大泡泡,每个大泡泡都有无数的微中子等非物质组成,每个泡泡都有几万光年厚度,每个微中子都有一定强度的电压,这些物理现象,人类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在这些大泡泡之内,一切星云旋系,都在这个泡泡的内壁压力之下做圆形运动,这就好像一个鸡蛋放在手中,使劲地摇动,蛋黄和蛋清虽然被摇散了,但是它始终不会脱离鸡蛋内壁作圆周运动。如果有人飞向太空深处,假设一百亿光年,自以为到了一个新地方,结果还是回到了地球的原处,孙悟空最终跑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一切现象都是由于宇宙的动力循环动力法则。因为宇宙中没有直线,你把直线无限延伸下去,画上千亿兆光年,你以为很直,结果又回来了!
因果报应就是这种宇宙运动基本法则的反映,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每个人的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像飞曲尺一样,意念是空想能的一种,科学已经证明心力是超光子,是微波,这些抛向空间的一切力量,终于会弹回来的,它要击中的最后一个目标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要认真去领会,我们每一动念,所行所为,都是我们自己在宇宙中发出的动力和影响,它会透过各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挟着递增或者其他影响所变化的强力或弱力,回旋归来,而且一定要回到出发点的。这些善恶报应有时是遥远的,有时是来世的,但更多的是今生的,比如,一个人推着车从天津走着去广州,一个星期后,一辆高级轿车也从天津开往广州,事实上轿车不一定后回来,这是常识可以理解的。
古往今来,人间发生过许许多多因果报应的事例,为什么没引起世人的警觉呢?这是因为人类在宇宙中只占微弱的地位,思维难以超越经验世界,始终都在经验的世界中转圈子,而对经验世界以外的认识却极其贫乏!佛学对宇宙本体本源及其人生的关系,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单从哲学研究宇宙是不够的,也需要用科学去研究宇宙。威勒博士创造了专门研究黑洞的‘黑洞物理学’,他还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体系之内发展了新的‘几何力学’,被世界誉为‘几何力学之父’。威勒博士在新物理学上有着许多卓越的成就,他没有接触过佛学,但他却说:“宇宙的一切事态发生,都是循著因果关系而发生的。”“假使没有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完全不是我们所知道的物理现象了!宇宙中从显微的生物到庞大星云旋系,无论大小,一切运动都遵守因果律进行。”
因果律的循环法则简而言之:运行的方向与终点回归到起点,用白话说就是:你从哪里来,还是回到哪里去。施人于恶,回报是恶,施人于善,回报也善。
(三)
现在有些人自己不知道宇宙中有因果报应的铁律,却还盲导别人不信因果,这种人是很危险的!就好像冰海沉船的“巨船号”船长一样,他虽无心带领一船人入于险境,但却难逃偏见之过,最终把数千乘客带到了冰山航线,全船同归于尽,葬身冰海之中。这位船长有数十年的航海经验,由于他只相信自己的那点知识,不相信别人的忠告!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出的力量是因,回报的力量是果。那么果报可以改变吗?答案是可以改变的。定业不可转,所谓定业就造了极大的恶业,如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又如毁谤三宝,杀人越货。纵火决堤,强暴妇女等重大犯罪行为,都是不可转变的罪业。因为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他人生命的丧失,并且危及社会安定,所以必定受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杀生太多,不可避免要引起战争,而相互残杀与斗争,则会招致兵荒马乱,十室九空等劫难。恶因积累到某种程度,量变到质变,便会发生灾难,有时是区域性的,有时是全国性的乃至世界性的,但看人数的多少和造业的轻重而定。今生造业不一定今生受报,在过去世中,于不同的地方、个人造了某类恶业的因,就会在未来世中,某个时代的同一环境中、受到相同的恶报。
有些人隐恶扬善,干了善事夸夸其谈,唯恐世人不知。干了恶事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不生惭愧心,不肯悔改。这种人其实很蠢,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别说佛菩萨,就是佛门中大修行人也能知他人的善恶行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记得有位大德跟我们讲过这样两件真事,第一件是:
“1982年4月28日,一位素不相识的西方青年,应电话之召,来我住处修理沙发。他是维也纳人,名叫法兰克。我一见此人就知他人品好,彼此谈得很投机,我突然劝他:你以后不要再到山林里去打猎了!打猎是无故的杀生行为,你太爱打猎了!”
“你怎么知道我爱打猎?!”
“我知道。而且我看见你曾经进入加州北部的红木森林中,你心中惊疑,因为你总觉得好像有人盯着你,你听到了呼吸,四处张望却又没有人影。你知道吗?那是红木精灵在盯着你!这些数百年在的,它们也有了智慧。”
“是的,我的确是有这样的经验。当时我被吓跑了,可是我从来没告诉过任何一个人!你怎么知道的?”
“我非但看见这件事,还看见你未来在9月左右将入山打猎!”
“你有天眼?”
“没有,是观世音菩萨叫我警告你,劝你别再为了娱乐去屠杀那群鹿群!否则,你会自招危险!会有一颗子弹飞向你头部右边,你会丧生!如果你有一念之善,不再杀生,你可能逃过这场灾难。”
“我是基督教徒,我不会相信你这些话。”
“你不信,不要紧,可是我求你:九月份你入山打猎时,放过那只怀孕的母鹿,不要杀他!你若肯一念慈悲,菩萨会保佑你平安归来。”
法兰克笑着走了。十月中旬,法兰克突然来访,感激地说:“师傅你真行!”
“子弹果然擦过你的右耳了?”
“是的,九月份我休假,朋友们约好一同入山去打猎。我们到了深山,在大雪中走了三四天,才看见一只鹿,我是首先发现的,我举起枪瞄准:这是一只大肚子的母鹿。我突然记起了你的警告和请求,我心软了,向天开了一枪,把它吓跑了,免得被我同伴发现。后来,当天晚上,大家在营火旁边喝酒,同伴们擦枪,有一位不小心,碰了扳机,一颗子弹向我的头部射来,咻的一声,擦过我的右耳!”
“这颗子弹本来要射入你的头部眉心的,只因为你一念之善,菩萨特别救了你!你以后不可再杀生了!你现在信不信有佛菩萨了?”
“我信了,我真相信了!我当时惊魂未定,记起你的话,我就中止入山,空手而归。我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打猎杀生了!”
接着,大德又跟我们讲了第二件事。
“那是在1998年夏天,大约是在5月底,我在住处会见了一个青年。我在这位青年身上看见了他父亲的健康状况很坏,我对他说:‘令尊生平嗜酒,每日喝上整瓶的威士忌或白兰地,现在肝脏已有癌症征象。’这个青年大惊,但是不信,而且说:‘家父不迷信,他不会信你的!’”
“我知道他不会信我,但是,令尊曾经有一件大善阴德,我蒙佛菩萨加持令我看得见,知道他的善行,叫我救他!你们若不信我,何不送令尊去看医生?诊断后,你们来找我好了。”
“家父行了什么善举?家父做事从不跟我们谈起,连我都不知道。你既然那么说,你可以讲出来让我听听吗?”
“我不告诉你,但是我可以写下几个字,你拿回家去问令尊好了,他一见字就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于是我在纸条上写着:“大约三十七年前,老伯身在法界警察,为一个蒙冤的死囚妇人洗脱罪名,使她获得了翻案,恢复清白,无罪释放!老伯的义行,救了全家9条人命!”
“我从未听他讲过此事”。
“你拿回去给老人家看吧!”
几天以后青年打电话来,惊奇地对我说:“师父!你怎么知道的?家父非常震惊,他说这件事从来没有人知道,他也从来没对任何人说过,这太奇怪了!”
“没有什么稀奇的!为善为恶自然会有人知。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任何人为善或行恶都会有菩萨知道的。令尊这件善行,虽然报章没有导报,也没有局外人知道,令尊为善不居功、也不宣扬,可是佛菩萨是知道的,叫我运用天眼看见。现在令尊有肝病,若不是他积有大善行,早已不能治了。”
“家父说,这件事甚至没告诉过家母,我们做子女的更是一点也不知道。现在你写的明白,家父才讲出这件事来,我们全家都极为惊异。”
“那么令尊像现在相信有佛菩萨吗?”
“他本来什么也不信,现在信了!”
“那你快送他去见医生检查肝脏。”一周以后,青年再次打电话:“师父!专科医生检查过了,证实了家父有严重的肝脏病、家父要求来见你谈谈,可以吗?”
“来吧!我会尽力帮助他的。但我有一个条件,首先要求他戒掉烟酒。”
由于这位老伯对我的信任,多年来,医生叫他戒酒,他都不听,现在一下都戒了。后来他们全家来看我,在我的劝告之下,老伯开始注意保养,健康逐渐改进,肝部的癌细胞已经停止活动。后来老伯再次来访,向在座的十多位宾客宣布真相,他说:‘当年是有一个妇女因贩毒案被判极刑,在我细查之下,发现这个妇女是被毒贩子栽赃作为替罪羊的,我就尽力为妇人请求复审翻案,后来终于抓到了真犯,洗脱了妇人的冤枉。这件事我认为是我应该做的,并不认为是什么值得一提的善举,我从没对任何人提起过,连内人也不知道有此事,就是办案的人,圈内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我不明白你怎么知道的?”
“我蒙佛菩萨叫我运用天眼看见老伯你当年在法庭上为冤案请求开恩复审……”。我讲出了三十七年前的详情,而且历历在目。
“这可是闭门审讯呀!你怎会看见?”老伯惊骇万分,他承认我描述的完全正确,而且符合事实。
“有一样我不明白,我救的只是一个人,你怎么说九条人命呢?”
“妇人腹中有孕,它若冤死,就是两条命了,她丈夫在悲痛中,打算把六个孩子全部毒死,然后自杀。假如这件案子不获得你出力平反,不就是九条人命么?”
“听说过他全家会自杀,但并不知道居然会有九条人命之多。这件事真是奇怪极了!这是我个人的秘密,怎么你全看得见呢?”
“善恶终会有佛菩萨与神灵知道的,也会有凡人知道的!老伯,你尽量放心!佛菩萨知道你有此善行,叫我救你,你的病不碍事,因为你已经种下善因,你会得到善报的!”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人干的善业恶业,为什么佛菩萨和有修行的人会知道呢?要想回答清楚这个问题,站在原始皮毛物理学那点已经落伍的知识基础上,是很难领悟的。1963年3月的美国《科学新发现》月刊,以封面头条巨大标题予以介绍,称之为本世纪最伟大最深入的生物化学发现--人体有电流及电磁场!科学认为电子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形态,它被一种识能所附着,有识能的电子充满于宇宙之中,人脑内的电子,以亿万计,各自携带着他的记忆,人心一动,就可以射出无数的光子之流,射向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的统一磁场内,我们心中发出的这一光子束流,会引起整个统一磁场内的波动及连锁反映;一粒原起的光子射出,会引起宇宙各光子的响应,这就好像电视台发出的每一个磁波信号,都会波及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并收到同一个节目一样。大修行人可以运用天眼、慧眼和法眼发出超磁波,观察前生与未来如在眼前。因为人心和十法界都是相通的,善恶报应也是超时空的。
(四)
在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员大将,名叫曹翰,曹翰因为攻下江州之后,把首将胡则斩首,而且他命令部下与官兵进行屠城杀人,掠夺财物,所以曹翰死后报应很重,他转入畜牲道投生为猪,曹翰的儿子没能长大成人就死了,他的女人也沦为娼妓。当时无关这个地方,有个长官叫刘玉寿,他的家中养了一只猪,在刘玉寿准备杀猪的前一夜,他在梦里见有一人要求饶命,醒后自知是猪的灵识的示现。刘玉寿慈悲心生,没杀猪,而是把猪养了起来,一年后猪自己死了。这一年刘玉寿应朝廷差遣,出使贵州,在路途中生了病,他在梦中见一伟丈夫走了进来,站在他的面前,好像有所求。刘玉寿问其姓名,来人说:“我是宋将曹翰,江州一役,杀人越货,多杀无辜,我已受报沦为畜牲,我以前的部下也都落入异道,恶鬼道,地域道,我今已转为猪身,请长官拯救!”
“我也是凡夫,有什么办法救你呢?”
“你心性慈悲,见猪被杀就生怜悯之心,你曾记得往年你救了我一命?养了我一年?”
“我想起来了,以前在家中我确实救过一只猪的性命,但不知道就是你呀!现在我到哪里救你呢?”
“因还往昔命债,我刚被人杀死,现在业报没定,不知往哪再去转猪。今日有缘与恩人在贵州相见。我在唐朝时代,原来是名小吏,听一位法师讲经,我也去供养,因这点功德,世世为宰官,后来善报享尽,到了宋初,因我作恶转受此果。今遇恩人,我有一事相求:今后凡遇我辈,或被捉,或闻叫声,或见人吃杀,请大家持念准提咒,或念阿弥陀佛,我辈可暂忍其苦,有缘者可托生人道。我因杀业之惨,而受刀砧之苦,由宋至明已达六百余年,至今没能摆脱畜牲之身,因果惩罚真是厉害!恩人呀!我多么想早日脱离苦海,再转人身!”
刘玉寿是明朝人,当时憨山大师还健在,憨山大师就把这件真事记在《梦游集》中了。
善恶心念可以超时空,在现在生活中也有证据。在我认识的居士中,有一个名叫赵刚的,他以前瞋心很重,爱发脾气,烦恼一来,身不由己。信佛以后他明白了,这些烦恼是无量劫以来,自己八识田里有这些习气种子,后来他发心对治,努力放生、济贫、印经、宏法,并把每天诵经、念佛连同所作的一切功德,全部都回向给了以往被他伤害过的一切众生,回向给多生以来的父母与亲戚,愿他们都能早日出离苦海,往生净土,圆成佛果!他每天这样坚持着。1994年12月底,赵刚跟我说:
“昨天夜里我做了个梦,看见家里来了好多人,满满地站了一屋子,我看这些人都很面熟,好像都认识,可是又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了。我问,你们来找我有事吗?他们对我说:‘今天大家是来感谢你的,你把功德回向给了我们,我们准备去好地方了!’‘哎呀,我没做什么,我就是念阿弥陀佛,以后你们也要多念阿弥陀佛,争取早日求生极乐世界!’
早晨夫人问我:“你昨天夜里又说梦话了?每次你一说梦话我就推你一下,这次我听见你在梦里念阿弥陀佛,我没推你,可是我一睁眼,我看见满满站了一屋子人,我吓了一跳!我赶紧把床头的小灯打开,可是看见人影仍在晃动,我吓坏了,赶紧把灯关上,我不敢看,闭上眼念阿弥陀佛,好长时间没睡着!”
赵刚问我:“为什么做梦的人与睁眼的人会同时看见一个境界呢?”
我说:“这类事情确实是不多见。这是你一念善心,已与前生的亲属接通了,佛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
人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创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宇宙人生的统一性,已有了高度的认识。同体大悲的佛学思想,比这种宇宙现象更为透彻!当今世界,人为创造的各种标准,对人类的思想行为已经失去了制约力!真正能够维持道德的最大力量,还是宇宙中的超自然力量--因果律,这是不可抵抗的力量!佛教希望大众多行善事,济助贫病孤苦,深信因果,慈悲喜舍是佛法的根本行为准则,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如果到现在您对佛学还没能有所认识,那不要紧,但是,在因果报应这个问题上,希望您起码应该为自己着想,相信科学的观念。我最后再次提醒您,科学证明因果律法则是:运行的方向与终点,必定回归到起点,每个人对空间所抛出一切力量,最终会飞回来的,它击中的最后一个目标,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朋友,请您牢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宋太祖死因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 武将出身。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在其弟赵匡义(又名赵光义)的幕后策划和帮助下发动篡取后周皇权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对宋太祖之死的说法版本很多,《宋史.太祖本纪》一书中对太祖之死的记录只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这寥寥数字,实在简略无比。其中有一个说法是976年10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宋太祖赵匡胤睡觉的寝宫中,烛光摇曳,阴风森森,房中还不时传出斧劈之声。待一切的声响都消失之后,一个噩耗便迅速传开:皇上昨晚突然驾崩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
有人认为,赵匡胤一夜之间暴死,是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杀害的。赵光义是一位怀有雄韬大略的风云人物。他曾参与陈桥兵变,为大宋正权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虽然他也有治国安邦之才,但碍于兄弟情面,赵光义只好拥戴兄长作了大宋皇帝,期待着有朝一日赵匡胤将帝位传给他。可事实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顺利,宋太祖赵匡胤晚年打算把江山传给自已的儿子,这对于凯觎皇位已久的赵光义无疑是当头一棒,于是,他利用宋太祖召他进宫喝酒的机会,将宋太祖杀害,篡夺了皇帝宝座。
对于上述看法,有人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自然死亡,并非宋太宗赵光义所害。因为赵光义已耐心等待皇位达17年之久,而且,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仁慈宽厚,怯弱无能,根本无力治理天下,也无力与赵光义争天下。赵光义当时挟开国之功勋之位,权倾朝野,又有母亲杜太后遗诏要哥哥传位于己的“金匮之盟”作后盾,皇位自然非己莫属。因此,赵光义只要等宋太祖自终,就可顺顺当当继承帝位,用不着去冒杀头之险去杀害亲兄,招天下骂名。
但有人从研究宋太祖赵匡胤的健康状况入手分析,认为他是死于遗传性家族病,即死于脑动脉破裂(脑溢血)症。他们通过对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家庭健康状况和死亡情况的调查,发现他们大多短命暴亡,属非正常死亡,于是,他们结合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认定赵氏家族患有狂怒暴躁、忧郁症等家族病,并由此而引起早亡、暴亡。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在当上皇帝以后的几年中,就有患轻度躁狂忧郁症的迹象。他情绪有时亢奋,有时抑郁,对大臣们猜疑心又很重,健康一直很差。976年10月,他召赵光义入宫夜宴,便因为心情烦躁,饮酒过度而得了脑溢血暴病身亡,史书上说他与太宗喝酒后解带宽衣就寝时“鼻息如雷”,就是脑出血的典型症状。因此,宋太祖之死实属病殁,不足为怪。 熟读史书的毛泽东也从《宋史.太祖本纪》中发现了问题,少得可怜的数语只说宋太祖驾崩于皇宫,却未说因何而崩。因为是死于皇宫中,那么大体上应该是病亡,但《宋史.太祖本纪》中没有记录说是病亡的。因而毛泽东批注道:“不书病,年五十”,这是毛泽东对赵匡胤之死的分析与判断。
关于宋太祖之死,史书上也还有另有一种说法。据《烬余录》称,赵光义很是喜爱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费氏,想占为己有。可孟昶死,费氏却被宋太祖赵匡胤纳为妃子,更宠爱有加。赵光义就是胆再大也没胆与之明争。太祖生病,而深更半夜身处皇宫的赵光义以为宋太祖沉睡,便借机调戏费氏,太祖惊醒,用玉斧砍之,太祖体虚力不足,砍赵光义不着。而赵光义奸情败露,料己将会惨死,便狠心弑兄。此即历史上所谓“烛光斧影”的疑案之一说。
上述几种说法虽各有推理,自成一说,但无一种说法能赢得公认。至今为止,太祖之死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迷。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都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什么?
开国皇帝骂亡国皇帝,亡国皇帝骂下一朝的开国皇帝。
大家都是灭国之恨,还有什么可聊的,直接开骂就行了。这也就是没办法见面,如果你有本事把他们都凑一起,估计会掐起来。
秦始皇会和刘邦好好聊天?别搞笑了,不打死他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揭秘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二)
据悦史君观察,在我国古代帝王家,皇位继承传统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清朝虽然特殊,但也是传位给皇子的。
可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舍弃”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检校太傅赵德昭(26岁)和检校太保赵德芳(17岁),把皇位传给了三弟晋王赵光义(38岁)。这一做法,自然会引发朝野上下的各种猜测。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已经即位六年的赵光义,突然在朝廷中首次正式公开了“金匮之盟”,说自己继承哥哥赵匡胤的皇位,是妈妈昭宪太后杜氏,在建隆二年(961年)临终前的遗命,大臣赵普也参与并知情。
昨天悦史君通过对“金匮之盟”本身,及与它相关的杜太后、大臣赵普、赵匡胤、赵光义等4人,详加分析后得出结论: 在大宋刚刚结束了五代的乱世,为了保证王朝的持久传承,“金匮之盟”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但“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不是正史记载的“独传约”,即“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而是“三传约”,即“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给弟弟赵廷美,而赵廷美再再传位给侄子、赵匡胤的二儿子赵德昭”: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宋太宗赵光义就一定会长寿;而宋太祖赵匡胤,显然也不可能大公无私到,把自己子孙后代继承皇位的机会,全部拱手让人。
“金匮之盟”虽然因为出现的比较晚,而且原文从未出现过,而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的存在,让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的皇位,有了权威依据。
然而,到了赵光义的玄孙、宋神宗赵顼[xū]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湘山野录》,却提出了“ 烛影斧声 ”的说法,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弟弟赵光义谋杀的。
如果赵匡胤真的是被弟弟赵光义所谋杀,那么赵光义的即位也就比较正常的;毕竟,在唐朝武德九年(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 就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两人的儿子,才被立为太子,不久又接了爸爸唐高祖李渊的皇位。
可在与僧人文莹差不多同时期的史学家、温国文正公、宰相 司马光 ,在他写的《涑水纪闻》中,则极力为赵光义辩解,声称赵匡胤驾崩时,身边只有孝章皇后宋氏,赵光义当时不在寝殿,也就不可能“弑兄”了。
不过,司马光接下来却提出了新问题:赵匡胤死后,宋皇后派 宦官王继恩 召赵匡胤的四儿子、检校太保赵德芳入承大统,但王继恩却直接跑去召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进宫,出卖了宋皇后。等到赵光义进宫后,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时年25岁),宋皇后仓促之中只有称呼赵光义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赵光义也就此即位,是为宋太宗。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赵光义虽然没有谋杀哥哥赵匡胤,但嫂嫂宋皇后的意思,则是拥立赵匡胤的四儿子、检校太保赵德芳,只是因为宦官王继恩的自作主张,才导致不得不承认赵光义即位的事实。
那么,“烛影斧声”究竟是什么鬼?赵光义又是否靠欺负寡嫂侄子上位?下面,悦史君将就 僧人文莹提出的“烛影斧声”,及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反驳和新问题,还有与之相关的孝章皇后宋氏、宦官王继恩、检校太保赵德芳、检校太傅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等6人 ,来抽丝剥茧,继续揭开大宋皇位交接第一棒背后的权力斗争!
模糊隐晦的“烛影斧声”:宫帏内幕独八卦
“烛影斧声”首次出现,是在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湘山野录》中提出,原文节录如下:
“ ……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 ”
看不懂文言文的悦友别着急,悦史君还是用一句话概括: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三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后宫的太监妃嫔们远远看见,在蜡烛的影子下,赵光义隔一会就离开自己的座位一下,不知道他在做什么;隔了一会,赵匡胤还拿出了玉斧,伴着斧头砍下的声音,只听见赵匡胤对三弟赵光义说了两声:“好做,好做。”之后两人就在宫里休息了;第二天清晨,赵匡胤就突然暴死,赵光义随后即皇帝位,是为宋太宗。
《湘山野录》记载的是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但主要内容仍是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的玄孙、宋神宗赵顼[xū]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由僧人文莹撰写的。虽然当时距离赵光义接了哥哥赵匡胤的皇帝班已经近100年,但文莹并非吃斋念佛的普通僧人,而是与同时代的不少朝中大臣交往甚密;“烛影斧声”,就很可能是他听某位高官显贵说的,也侧面说明这种传闻在宋代流行很广。
但关于“烛影斧声”的这段记载,语气隐约,文辞闪烁,便成了一个无法拆解的千古谜团。
南宋著名历史学家、礼部侍郎、敷文阁学士 李焘 ,在著作纂修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史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时,虽然认为“烛影斧声”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不得不摘录在书中,留待他人详考。
不过,李焘在将僧人文莹“烛影斧声”的说法,录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同时,还收录了与僧人文莹差不多同时期的史学家、温国文正公、宰相司马光写的《涑水纪闻》。在《涑水纪闻》中,司马光极力为赵光义辩解。他说了啥呢——
《涑水纪闻》:排除老问题又出新问题
司马光这个人,想必大部分悦友都听说过,“砸缸少年”嘛;但其实,这位祖籍陕州夏县( 今山西省夏县 )的牛人,长大后当官做到了温国公、宰相,治史则留下了《资治通鉴》、《稽古录》等多部煌煌巨著。
对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三弟宋太宗赵光义所引发的种种猜测,作为庙堂高层的司马光,显然也听说了很多。他在《涑水纪闻》一书中,对此事也有详细记载,原文节录如下:
“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
这段文言文记录非常形象有趣,为了方便悦友们立即,悦史君再再用一句话概括: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赵匡胤的四儿子、检校太保赵德芳入承大统,但王继恩却直接跑去召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进宫,出卖了宋皇后。等到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才知事情有变,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时年25岁),仓促之中她只有称呼赵光义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赵光义也就此即位,是为宋太宗。
按照司马光的说法,赵匡胤去世时,只有宋皇后守在身边,赵光义不在宫中,自然不可能发生如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所写的“烛影斧声”弑兄情节;但随后司马光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宋皇后想拥立的,是赵匡胤的四儿子、检校太保赵德芳,只是因为宦官王继恩的自作主张,通知赵光义提前进宫,无奈之下才不得不承认赵光义即位的事实。
司马光是一位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当时是赵光义的子孙当朝为皇帝,他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赵光义或有辩护开脱,但他写的话可信还是很高的。在这里,宋皇后既是排除赵光义“烛影斧声”弑兄的关键人物,也是在皇统交接过程中,起伏变化最大的宫廷最高层。那我们就先听听她的意见——
孝章皇后宋氏:长久富贵才是梦
开宝元年(968年),时年17岁的宋氏,被42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纳入中宫为皇后,成为赵匡胤的第三位皇后。两人相差25岁,甚至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也比宋皇后大1岁,属于典型的老夫少妻,但夫妻二人恩爱无比。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时,宋皇后才25岁,也没有孩子,皇位接班人只能从赵匡胤的次子检校太傅赵德昭、四子检校太保赵德芳和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中选择。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记载,宋皇后想要选择的候任皇帝,其实是赵匡胤的四子、时年17岁的赵德芳。可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靠边站了,先前“金匮之盟”的约定废弃了?
问题二:赵匡胤的次子、时年26岁的赵德昭,无论年龄还是阅历,都比17岁的四弟赵德芳,更合适接过父亲赵匡胤的皇位,为什么直接就被排除掉了?
悦史君认为,从宋皇后的角度来看,她的选择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宋皇后的父亲宋偓,是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婿 ,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的国丈 ,是后唐、后汉、北宋三个朝代的皇亲国戚。所以,宋家的势力在赵匡胤当皇帝期间很大,为了在赵匡胤死后也能延续宋氏家族的地位和权势,宋皇后肯定要选择最有利自己家族的人,来做下一任大宋皇帝。
前面我们说了,宋皇后是开宝元年(968年),入主中宫当皇后的,这时距离建隆二年(961年),婆婆昭宪太后杜氏主导订立“金匮之盟”,已经过去了7年。当时17岁的宋皇后,很可能就不知道“金匮之盟”这回事;就算后面知道了,她也很可能会装糊涂:因为丈夫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比宋皇后还大13岁,有一套自己的班底,根本就不可能为人所控制;而且作为皇嫂,赵光义一旦登基,宋皇后的地位将非常尴尬,原有的权势也将荡然无存。这也就 解答了问题一 ,即“金匮之盟”被宋皇后或有意或无意地废弃了。
同样,相对比自己还大1岁的继子、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宋皇后作为名义上的妈妈,自然不能跟他走得太近(走的太近的典型案例,就是唐高宗李治和名义上的继母、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而且还得保持距离;再者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6岁了,他登基以后,显然也不会太照顾这个平时和自己接触不多的继母宋皇后。 问题二的答案 也有了,即为了避嫌,赵德昭也早就被宋皇后排除出局了。
而宋皇后刚刚入主东宫时,丈夫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才9岁,宋皇后当然可以毫无顾忌地承担起继母的责任;再加上宋皇后一直没有孩子,平时就有抚育之情的赵德芳,自然就成了她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宋皇后拥立丈夫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的如意算盘,却因宦官王继恩的出卖,而不得不宣告破产。王继恩为什么会深度参与皇位继承漩涡呢?让他自己说吧——
宦官王继恩:识时务者为俊杰
王继恩在后周时期,就是后周世宗柴荣宫中的太监;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王继恩立马跟随赵匡胤,还参与了北宋初年的统一战争,深受赵匡胤的信任,是宫中的大太监——内侍行首。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后,25岁的宋皇后派内侍行首王继恩,去宣召赵匡胤的四子、检校太保赵德芳,来完成入继大统的任务。在宋皇后眼中,王继恩是丈夫赵匡胤在世时很信任的太监,交给他办事应该比较靠谱。
可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记载却显示,王继恩一出宫就把宋皇后出卖了,根本就没去找赵德芳,而是直接奔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府上而去。何也?
原来,按“金匮之盟”的精神,赵光义在宋初,实际上是被当作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而他自己也在积极准备,朝中上下都有自己的亲信;其中,赵匡胤身边的红人王继恩,也是赵光义竭力拉拢的对象,并且早就收买为心腹。
这样,王继恩背叛宋皇后、力促赵光义早点进宫继位的选择,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赵光义继位后,王继恩由于有拥立之功,倍受信任和重用,先后担任 天雄军都监、剑南两川招安使、顺州防御史 等要职,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王继恩发达了,可原本被宋皇后选定的皇位继承人、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自此永远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赵德芳又会怎么想呢——
检校太保赵德芳:都是死太监耽误我
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在后宫地位低微,历史上都没有留下名字。
赵匡胤在位时,赵德芳只是被任命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并没有封王的待遇。由于前面还有一个比他大8岁的二哥赵德昭,赵德芳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继位当皇帝的。
但在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记载,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从自身家族利益考虑,选定了他当皇位继承人。如果不是宦官王继恩放水,赵德芳就真的接爸爸赵匡胤的皇帝班了。
就这样,赵德芳的皇帝梦破灭,比他更莫名其妙被抛弃的二哥赵德昭,则还有一个“金匮之盟”可以期待,他的想法是——
检校太傅赵德昭:爸爸误我叔叔坑我
赵德昭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次子,他的妈妈是赵匡胤的原配 孝惠皇后贺氏 。由于大哥赵德秀早夭,他是父亲赵匡胤实际上的嫡长子,符合古代皇位继承传统的最优选。
赵匡胤在位时,赵德昭虽然多次被授官职,最后做到了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一直没有被封王。
按照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记载,赵德昭的皇位继承权,实际上直接就被继母宋皇后排除掉了;但他的叔父、晋王赵光义继位后,按照“金匮之盟”的“三传约”,皇位最终还是会还给赵德昭的。
刚开始,宋太宗赵光义改封侄子赵德昭为 京兆尹,兼任侍中,并封为武功郡王 ,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光义又加任赵德昭为检校太尉。
但在加官封王的背后,赵光义对侄子赵德昭的防范更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在一次退朝后自刎而死,年仅29岁。
直到他的 九世孙宋理宗赵昀 ,在无子的远房堂叔宋宁宗赵扩去世后,机缘巧合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这时已经是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距离赵德昭去世过去了245年之久!
赵德昭生前不仅没能登上原本属于自己的皇位,反而正值壮年就无辜迫死;他这么悲惨的结局,最痛心的恐怕就是爸爸赵匡胤了。作为“烛影斧声”中的受害人,赵匡胤有话说——
宋太祖赵匡胤:我自有命不靠老道
赵匡胤是大宋开国皇帝,虽然是从年幼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夺来的皇位,没有经过太复杂的斗争;但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围绕大宋周边一圈的,都是割据政权。
所以,赵匡胤在登基之后,除了平定国内的叛乱,处理繁杂的国政大事;还打响了统一全国之战,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多个割据政权。
开宝九年(976年),在位16年的赵匡胤突然暴死,享年50岁。
按照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的说法,赵匡胤是被三弟晋王赵光义弑杀的,所谓“烛影斧声”;但其他史书并没有类似的说法,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是赵匡胤死于非命的唯一出处。
那么,僧人文莹的说法,是否靠谱呢?其实在悦史君之前引用的“烛影斧声”原文节录之前,还有一段内容:
“ ……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於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於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於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 ”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看不懂文言文的悦友别着急,悦史君还是用一句话概括:赵匡胤和赵光义年轻时,遇上一位老道,3人很投缘,经常一起喝酒聊天;一次,老道就说了:“赵老二是真龙天子,要当皇帝!”结果,后面赵匡胤就真的代周建宋了;后来,赵匡胤又问老道自己能活多久,老道说他很可能过不了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号。紧接着就是“烛影斧声”的情节了。
看了这段文字,悦友们怎么想呢?一个牛皮上天的老道,怎么就那么厉害呢?至少,我赵光义不服——
宋太宗赵光义:我没弑兄但不地道
赵光义有4个兄弟,但由于大哥赵匡济和五弟赵光赞早逝,所以二哥宋太祖赵匡胤,实际上就是赵光义的大哥,而四弟赵廷美,则是他唯一的弟弟。
赵光义长大后,一直跟随二哥赵匡胤左右,还曾在陈桥驿兵变中有拥立之功;再加上妈妈昭宪太后杜氏“金匮之盟”的加持,赵光义就成了赵匡胤的皇位接班人。
但在僧人文莹的《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对二哥赵匡胤的死是有责任的。那么,赵光义真的有杀赵匡胤的动机吗?
其实,随着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慢慢长大,赵光义确实是有危机感的,担心二哥会违背“金匮之盟”,将皇位直接传给儿子赵德昭;而赵匡胤面对长大的儿子赵德昭,估计也会有废弃“金匮之盟”的想法;这么看来,赵光义和二哥赵匡胤的矛盾,是逐年递增的。
但从赵匡胤去世前都没有给儿子赵德昭封王,可见他的易储行动并没有实施;而一直被当作皇位继承人培养的赵光义,早就在朝廷上下广植亲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么来看,赵光义弑杀二哥赵匡胤的动机,又似乎不足。
那我们再来看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的记载,赵光义并没有杀二哥赵匡胤的机会,因为赵匡胤死时,身边只有妻子孝章皇后宋氏;但宋皇后出于自身家族利益的考虑,选择废弃了“金匮之盟”,企图越过赵光义,让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入继大统;但由于宦官王继恩的出卖,宋皇后在赵光义提前进宫的情况下,被迫承认了赵光义继位的事实。司马光的说法又如何呢?
赵光义继位后,给宋皇后上尊号为“开宝皇后”,第二年命她移居西宫;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995年),宋皇后去世,赵光义既不为皇嫂成服,也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赵光义的冷漠,印证了他对宋皇后当初不支持的报复。
赵光义继位后,还任命四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同时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这显然是按照“金匮之盟”的路子走,把赵廷美当皇位接班人来培养。但就在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就被三哥赵光义降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安置,终因忧悸成疾而死,时年38岁。
而在此前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的大侄子赵德昭,因不堪忍受三叔的逼迫,在一次退朝后自刎而死,年仅29岁;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二侄子赵德芳病逝,年仅23岁。
至此,“金匮之盟”中规定的威胁赵光义皇位的三位至亲都已去世,但赵光义并没有继续他们的子女下手;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由于赵光义的后代宋高宗赵构无后,皇位转到了 赵匡胤的四子、赵德芳的六世孙宋孝宗赵昚 手中,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综上,悦史君得出的结论是:“烛影斧声”是不存在的,只是坊间对赵匡胤非正统传位的一种猜测,赵匡胤的突然死亡,很可能是因为常年奔波劳累造成的猝死;宋皇后最初选择的皇位继承人,确实不是赵光义,这也让她的后半生遭到了小叔子的报复;“金匮之盟”是存在的,但赵光义通过各种手段(逼迫、耗时间),使得四弟赵廷美、大侄子赵德昭、二侄子赵德芳都先他而去,从而扫平了他传位于子孙后代的障碍。
但让赵光义没想到的是,由于后代 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的无能,北宋王朝在靖康之难后灭亡;而在他的后代 宋高宗赵构 建立南宋王朝后,却由于特殊原因没有后代,导致皇位只能传给赵匡胤的后人;巧的是,算下来 北宋8个、南宋1个,9个皇帝是赵光义一系的;而北宋1个、南宋8个,正好也是9个皇帝,是赵匡胤一系的 。怎么说,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啊!
始终都在经验的世界中转圈子,而对经验世界以外的认识却极其贫乏!佛学对宇宙本体本源及其人生的关系,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单从哲学研究宇宙是不够的,也需要用科学去研究宇宙。威勒博士创造了专门研究黑洞的‘黑洞物理学’,他还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体系之内发展了新的‘几何力学’,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在当上皇帝以后的几年中,就有患轻度躁狂忧郁症的迹象。他情绪有时亢奋,有时抑郁,对大臣们猜疑心又很重,健康一直很差。976年10月,他召赵光义入宫夜宴,便因为心情烦躁,饮酒过度而得了脑溢血暴病身亡,史书上说他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