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效应是什么呢?
“煤油灯效应”是指一方企图在精神上操控另一方,摧毁掉被操控一方的认知。
煤油灯效应是指多方面条件作用下产生的反应,类似于一种精神上的操控,否定一个人的认知,在接触亲密的两个人之间,一方通过各种虚假的、片面的、欺骗性的手段去让对方相信自己对现实的认知有偏差,精神上存在某种问题,让对方怀疑自己质疑自己,从而对对方进行心理操控。
煤油灯效应是可以打破的,不要只接触那个让你怀疑自己的人,而是要打开圈子,多和不同的人接触,特别是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人,少接触那些让自己产生负能量的人,慢慢就能打破这种效应。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又称认知否定,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的行为,“煤气灯效应”一词来源于1940年的黑色悬疑电影《Gaslight(煤气灯)》。
有心理咨询师曾经在采访中表示,煤气灯效应是一种“慢性心理中毒”,一段好的关系是引人积极向上的,如果在一段关系里面,发觉自己产生自我怀疑、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等负性情绪,那么就要小心是否落入了对方的陷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煤气灯效应
推荐好书《煤气灯效应》
最近在有书上听到一本罗宾·斯特恩的书——《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形控制》。为你重建人际关系的新认知,当你陷入煤气灯操控关系时,教你如何走出操控与被操控,回归正常健康的关系。
1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你自在舒服。任何时候想起来,都是发自内心地微笑。但也总有一些不好的人际关系让你不爽、郁闷,甚至想逃离,其中有亲子关系、有夫妻关系,也有同事关系。
比如, 孩子不慎摔倒了,父亲不但没有去扶孩子,反而大声呵斥:“你看你总是这么笨,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要小心台阶,你就是不听。看看,看看,又摔了吧。笨死了。”孩子努力忍住泪,爬起来,紧张地看着爸爸。他很伤心,但不是为自己跌倒摔伤而伤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听爸爸的话,让爸爸生气了而伤心。
有的人在夫妻关系中也总是处于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关系。周末同学有个聚会,可丈夫就是不同意你去,说周末本就应该过二人世界。如果你去了,就说明我在你心里根本不重要。你尽管并不赞同丈夫的说法,可是想到丈夫会因此而大发脾气,想想还是妥协了。
再比如,你的新任领导满满的负能量,从来没有夸奖过你工作做得好。不论你做得多出色,他都能找出一些小瑕疵,并过度放大去批评你。你在领导的极度不认可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反而工作越来越做不好。
因此,在一段人际关系中,一旦有一方想控制另一方,必然会打击对方的自信,反复否定对方原有的自我认知,并强调只有自己才是对的一方。而被控制的一方也逐渐失去自我,把控制方的认知当作自己的认知。这就是隐形控制。
2
那么,这种隐形控制在心理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呢?一旦我们深陷这种关系中,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要共读的这本《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形控制》,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作者罗宾·斯特恩说:煤气灯操纵者可以是男性或女性、伴侣或恋人、老板或同事、父母或兄弟姐妹。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让你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煤气灯操纵总是通过两个人实现。其中一人是煤气灯操纵者,播种困惑和怀疑。另一人是被操纵者,为了能让这段关系继续,不惜怀疑自己的认知。在我看来,双方都有责任,这才是煤气灯操纵的本质。它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虐待,而是双方共同打造的一种关系,需要两个人同时积极参与。
具体地,他在书中谈了几个关键的观点:
第一个,煤气灯操纵是一种情感控制。操纵者试图让你相信自己记错、误会或者曲解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让你觉得是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出了问题,让你变得怀疑自己、敏感脆弱。
第二个,在煤气灯效应里,需要双方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操纵的一方需要扮演凡事都正确的角色,来保持自己的身份认知,觉得自己握有实际权力。而被操纵的一方,则总是让操纵者来定义。
第三个,煤气灯操纵的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对方批评或者恐吓你的时候,你会觉得对方的观点难以置信。这时,你还是能够坚信自己的观点。第二个阶段,你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够好,才让对方不满。第三个阶段,被操纵者会被驯化,开始吸收操纵者的观点,并把它当成自己的认知,自己认知的缺失越来越严重,挫败和绝望充满了整个生活。
第四个,应对煤气灯操控的最好方式就是主动出击,关掉煤气。
3
那么,罗宾·斯特恩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写了《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形控制》,这样一本关乎现在众多人心理的书呢?
原来,罗宾·斯特恩本人也深陷隐形控制的婚姻状况中,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段婚姻的失败。他在生活中反复观察自己的病人、朋友和自己,发现这种相处模式无处不在。那些被操纵者,有的事业有成,有的颇具个人魅力。但是一旦他们深陷这种有害的模式中,自我认知就会被一点点地蚕食掉。
后来作者在看了1944 年首映的电影《煤气灯下》后,找到了灵感。
在影片里,男主角逐渐让女主角相信她自己正在失去理智。他送给了她一枚胸针,然后再偷偷拿走。接着外出时,男主角会让女主角带上他送的胸针。可是,女主角怎么也找不着胸针了,但是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明明放进背包里了。于是男主角会说:“你可真健忘。”
一开始女主角觉得,真可笑,我哪里健忘了,我就是放在书包了。只是莫名奇妙找不到了而已。但随着类似的情况频繁出现,她不禁怀疑自己真的健忘。
男主角为了霸占女主角所继承的遗产,刻意调低煤气灯的亮度,要女主角觉得煤气灯忽明忽暗。男主角每天在她耳边说服她,不能相信自己,你是错误的,我是正确的。慢慢地引导她,让她不再相信自己的认知。
于是,作者才得以用“煤气灯效应”来命名这种隐形控制关系。
下面我们就看看,罗宾·斯特恩教给了我们哪些认清和摆脱煤气灯操控的方法?
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接下来的一周中,我将从以下十个主题,对全书进行分析和归纳:
第一部分:“煤气灯效应”概念的由来
第二部分:煤气灯操控者有哪些类型?
第三部分:为什么煤气灯效应如此普遍?
第四部分:煤气灯效应是一场两个人的舞蹈
第五部分:尽管你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你也想平复矛盾关系
第六部分:煤气灯操控者的杀手锏——“情感末日”
第七部分:被操控者被操控者驯化
第八部分:是时候主动关掉煤气了
第九部分:学会判断自己的去留
第十部分:行动起来,远离煤气灯操控
远离煤气灯效应
他人坚持要你同意一个你确定是非正确的观点,虽然你不情愿,但还是说服自己,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可,并保持一段自我感觉良好充满爱的关系。你的一些观点会不断被质疑、被否定,使你觉得你一直是错的,次数多了之后,让你开始自我怀疑,陷入焦虑。
让人产生煤气灯效应的最底层原因,在于害怕自己被他人抛弃,这应该跟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信任有关。
煤气灯效应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相信,不相信对方的话;
第二阶段:辩解,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
第三阶段:压抑,主动去证明对方是正确的。
煤气灯效应的出现,会让人自我怀疑,对他人的极度信任和依赖,使人的认知开始偏差,不断去想事情是否有做好,还有什么需要做,时常感到焦虑、自卑、恐惧、愤怒、没有安全感等。关系越亲密,效应越严重。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自己的三观,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内心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在得到他人认可后才体现。远离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来源于一部1944年的老电影《煤气灯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典型的情感操纵,男主为了霸占女主的财产,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他会故意调暗家里的煤气灯,让它忽明忽暗,当女主询问他时,他却说煤气灯没问题,是你自己出了问题。面对男主坚定的回复,女主也逐渐相信是自己精神出了问题。戏剧对应了现实,作者就此创造了“煤气灯效应”这个新概念,来指代情感操纵。
1. 只有一方总是需要扮演权威的角色,另一方还不断需要获得权威角色的认可,操纵才会出现并持续下去。
2. 渴望趋同的心理很常见,区别只在于,我们是完全依赖他们的认可和评价,还是会在有分歧的时候,依旧愿意倾听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
3. 要想摆脱煤气灯操纵,必须具备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被操纵者要下定决心,发自内心地想要离开和结束这段操纵关系,它是后续一切行动的基础。
4. 想要摆脱操纵,其实很简单,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自我认同,坚信即便没有人认可你,你依旧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心理学中的煤油灯效应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不知不觉的被控制着,却悄然无知。
比如说我自己就曾经处在这种隐形控制中,毫无察觉。记得,前几年,我想去学开车,老公说:你那么笨,你学不会的,如果你很多次都考不过,别人会笑话你的;朋友聚会,我想喝酒,老公又说:你不会喝的,喝醉了指不定出什么洋相。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去学开车,也不会喝酒。完全被老公的话吓到了。
当我看了《煤气灯效应》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是被隐形控制了。
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在一部电影里找到了灵感,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煤气灯效应》。
在《煤气灯效应》这本书中,罗宾·斯特恩博士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有理有据地讲解了什么是煤气灯效应,煤气灯人是怎么对人进行精神控制的,我们又该如何逃避这种控制。
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我一样,被控制了都没有意识到,当然,有些人也会有无意识地去操控他人的时候。
说了这么多可能读者们还是在纳闷,究竟什么是煤气灯效应?
既然这本书的书名来自于一部电影,那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煤气灯效应》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首映于1944年,电影里女主角宝拉是一位富家小姐。宝拉继承了姨妈的一大笔遗产,后来她嫁给了一个比他年长的男子格雷戈里。原本以为这是一段美妙的婚姻,不想却成为了她噩梦的开始。
格雷戈里总是说宝拉生病了,很虚弱。日常生活中,他会故意藏起来一些小东西。当宝拉找不到时,他就说,宝拉记忆力变差了。尤其是,他暗中调节家里的煤气灯,让灯光忽明忽暗,宝拉问起来,他却说煤气灯没问题,是宝拉自己在疑神疑鬼。
这一系列的作为,让格雷戈里逐步实现了对宝拉的精神控制,使得宝拉慢慢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真的以为自己有问题,记性也差了,什么事都做不好,差点就要被逼疯了。后来多亏一位调查宝拉姨妈意外身亡的警察,告诉了宝拉真相,帮助她走出了煤气灯阴影。
这部电影经典地展现了这种隐形的精神虐待模式。于是,作者便将书名命名为“煤气灯效应”。
,我们是完全依赖他们的认可和评价,还是会在有分歧的时候,依旧愿意倾听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 3. 要想摆脱煤气灯操纵,必须具备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被操纵者要下定决心,发自内心地想要离开和结束这段操纵关系,它是后续一切行动的基础。 4. 想要摆脱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