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系龚教授邮箱(同济大学龚华)

hacker|
130

谁能帮忙推荐一些建筑大师

我国第三批“设计大师”名单公布。建筑界何玉如、程泰宁、关肇邺、胡绍学、彭一刚、崔恺、赵冠谦、黄星元

建筑大师戴念慈:主要作品:北京展览馆——红星高照、阙里宾舍、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州和青岛的毛泽东别墅、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

一代建筑宗师——杨廷宝:作品:京奉铁路沈阳总站,少帅府,同泽女子中学,东北大学体育场,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清华大学生物馆,北京交通银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方案

吴良镛

吴良镛,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协建筑教育奖。

刘敦桢

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1897年9月19日出生,1968年4月30日逝世。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湖南新宁人。字士能。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回国后,曾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中国营造学社文献部主任,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教授、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兼南京分室主任。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思成( 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英文版)等。

佘峻南

院士,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1915年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90年被授予建筑大师称号。建筑设计经历:1941-1944:湖南省衡阳市执业建筑师;1944-1946: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讲师;1946-1951:在广州、香港从事建筑师业务;1951—— :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

主要设计作品: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黄婆洞别墅建筑群;广州友谊剧院;广州市少年宫;广州东方宾馆新楼;广州流花宾馆第一期工程;参与广州交易会工程设计深圳博物馆设计方案;广东省汕头市金融中心设计方案;海南省海口宾馆设计方案;广东中山温泉宾馆设计方案;与莫伯治总建筑师等合作: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泰国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希腊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馆设计方案;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中国城设计方案;中国驻日本福岗总领事馆设计方案;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设计方案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新搂设计方案;中国驻挪威大使馆新楼设计方案;非洲加蓬卫生中心;广州海珠广场商业大厦设计方案。

彭一刚

中科院院士,国家一级建筑师,建筑学家。著名建筑学专家。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5年担任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常委。 彭教授设计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 山东省平度市公园、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伦敦中国城等等。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并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得到建筑界的赞誉。彭教授致力于中外建筑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建筑学科的前沿课题。他发表了《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小面积住宅方案探讨》、《螺旋发展和风格渐近》、《空间、体形和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变》等学术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彭教授撰写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创意与表现》等6部专著,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二等奖,全国优秀建筑铜奖。

吴良镛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 曾任国际建筑协会(UIA)副主席,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SE)主席,是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提出了关于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为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年来结合教学、科研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所领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研究性规划设计表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被授予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和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著作《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改革等多学科的综合融贯研究开辟了理论探索途径。1993年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从事探索性研究,1996年3月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他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被评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重要科研成果。

张锦秋

女,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女(1936.10.7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生于四川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2—1964被选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由于张锦秋的早期研究课题是与绘画、文学交融的中国古典园林,她所处的创作环境是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都西安,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溶为一体。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将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已竣工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为其代表作,由于工程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环境,建筑创作的探索呈多元化。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 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钟训正

建筑学家。湖南武冈人。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现任东南大学教授;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顾问;中国建筑师学会常务理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致力于建筑创作和研究工作。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与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合作北京火车站时所作的造型综合方案,以及1960年在全国设计竞赛中所作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80年代以后,主持方案设计并与他人合作的已建成项目有:无锡太湖饭店新楼(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建设部二等奖)、三亚金陵度假村及甘肃画院(均获国家教委二等奖)、兰州敦煌研究院、南京东郊宾馆综合楼及国宾馆、苏州同里湖度假村、南京中山陵太阳场嘉麟楼(获国家教委三等奖)、江苏省旅游局等。著作《建筑制图》《建筑画枣环境表现与技法》,撰有《景区坡地的旅游建筑》等论文。

郑时龄

建筑学专家。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1993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积极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等。

戴复东 院士

男,1928年4月生于广州,安徽无为县人,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院士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等职。是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1991年任EAROPH (East Regional Organization of Planning and Housing ) 副主席。

获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设计工程56项,其中2项获奖;大型规划2项;专著7部,译书1部,教材3部,论文85篇;指导博士生16名,硕士生35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宣读论文8篇,国际讲学8次。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重视微观”的全面环境观,“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并创造条件使两者结合”的设计思想。不畏艰难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国内外赞誉。设计中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突出新意,富有创新精神。

同济大学教务处电话

一、同济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同济大学 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21-65982200,该校联系地址为中国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邮编为200092、联系邮箱为jwc@tongji.edu.cn。

二、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年的发展, 同济大学 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同济大学 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 同济大学 ,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同济大学 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 同济大学 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 同济大学 。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 同济大学 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同济大学 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 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68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截至2017年12月, 同济大学 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23人。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中组部“”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9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急需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联系方法,本人要报考他的博士生

这个老师有问题。仗着自己的身份经常莫名其妙攻击学生,贬低学生。几乎所有他的学生每天都很抑郁。劝你再三考虑。

请问浙大建筑系有哪些研究生导师?

姓名: 华 晨

职称职务: 教授、博导,副院长

联系电话: 88206374,87952285

电子邮箱: Huachen1212@zju.edu.cn

个人主页: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1963年2月出生。

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

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硕士。

1986年6月至1988年8月,浙江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

1988年8月至1994年1月,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研究员。

1994年1月至今,

浙江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助理、法国总统项目“50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高级访问学者、中组部、团中央“2002博士服务团”成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长助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与规划项目:

富春江镇镇区总体规划, 1998、2004

桐庐县横村镇工业区规划, 1998

湖州水城环境改造与更新研究, 1999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规划对策研究, 2000

湖州市米行街区扩初设计, 2000

江山市虎山花园规划设计, 2000

丽水市江滨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 2001

宁波市科技园区中心区规划, 2001

杭州科研孵化区规划, 2001

嘉善东方名嘉居住区规划, 2001

湖州市衣裳街规划设计, 2001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后勤配套, 2001

杭州住宅郊区化现象研究, 2001

江山市廿八都镇区规划, 2001

桐庐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

余姚会议展览中心, 2002

杭州下沙高科技园区规划,2002

宁波江东科技园区孵化楼, 2002

安吉县生态广场东侧地块城市设计, 2002

安吉县山头村地区改建规划, 2002

杭州市转塘镇概念规划, 2002

杭州市规划、建筑与人文精神研究, 2002

永康市荆山夏地区规划设计, 2002

银川市兴庆区概念规划, 2003

杭州城市建成区研究, 2004

南京工程学院校园规划, 2004

上饶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2004

杭州下沙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2005

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总体规划及建筑扩初设计, 2005

宁海县城市交叉口地区规划设计,2005

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总体规划,2006

德清绿化景观规划设计,2006

南昌社区规划研究,2006

浙江省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的技术和经济评价体系,2006

论文或著作:

城市货运机动车调查的准备和组织, 《城市规划汇刊》, 1987年11月

常州市货运机动车调查数据的编码及处理方法, 《城市规划汇刊》, 1988年1月

规划中的相悖现象, 《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年3月

Planning Behavior and Marketing Impacts, SSRP,the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991年12月

Making Planning Products Accepted, SSRP,the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992年12月

Impacts of Social Reforms on Urbanization and Planning in China, OSPA-rapport nr.33,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1993年5月

以可接受性为基础的规划理性, 《城市规划汇刊》, 1995年7月

兰斯塔德的城市发展和规划, 《城市规划汇刊》, 1996年12月

江南水域环境的更新与重构, 《浙江建筑》, 1997年3月

增强规划成果的可接受性, 《城市规划》, 1998年7月

一个山水城镇的构筑, 《浙江建筑》, 1999年2月

城市的发现和体现, 《规划师》, 1999年7月

转乘中心与法国城市复兴的新举措, 《城市规划》, 1999年11月

Understanding Parisians,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0年4月

浙江高教科研城规划设计回顾, 《浙江建筑》, 2001年2月

Creating Identity in City Community,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WPSC), 2001年7月

Building New Image of Campus,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WPSC), 2001年7月

城市中创建社区特性的研究, 《华中建筑》, 2001年8月

江南城市重建社区特性的研究, 《建筑学报》, 2001年9月

社区宽带网络对城市社区影响预测, 《规划师》, 2001年11月

城市竞争——影响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双刃剑, 《城市规划》, 2002年1月

杭州市住宅郊区化现象初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 2002年3月

创建21世纪家园式大学城, 《新建筑》, 2002年4月

令人困惑而具魅力的规划学科, 《城市规划》, 2002年7月

杭州老城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问题》, 2002年7月

杭州城郊住宅消费状况探讨, 《规划师》, 2002年12月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郊地区建设模式探讨,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年1月

环境艺术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的科学设置, 《装饰》, 2003年1月

公共设施分布公平性问题初探, 《规划师》, 2003年9月

杭州市边缘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 《规划师》, 2003年12月

塞上江南在哪里?,《城市规划》, 2004年3月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CBD的功能定位, 《特区经济》, 2004年9月

“开发区清理整顿”背后的土地资源失控问题, 《特区经济》, 2004年9月

从经济成长的视角探析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特区经济》, 2004年10月

超常规发展中杭州城市建成区界定方法探讨, 《特区经济》, 2004年11月

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反思及城市更新开发新策略, 《特区经济》, 2004年11月

西部回族集聚区经济及乡镇发展探析, 《规划师》, 2004年12月

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12月

区域空间演进的宏观、微观产业视角,《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1月

杭州中央商务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问题研究,《华中建筑》,2005年2月

结合实际, 重点研究小城镇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特区经济》,2005年2月

城市加油站合理规划布局探讨,《城市公共事业》,2005年2月

对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反思,《规划师》,2005年3月

从性别角度探析规划决策的民主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5年3月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城市规划》,2005年4月

迈向复合型、多元化的城市高教综合社区,《华中建筑》,2005年6月

城郊大盘景观私有化问题的反思与研究,《中国园林》,2005年6月

城市规划中四类利益主体剖析,《城市规划》,2005年11月

从“孤岛”走向城市 ——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探索,《规划师》,2006年2月

社会兼职:

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1999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2000

浙江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01

浙江省台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1

湖州市吴兴区首席常年规划顾问,2004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

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06

获奖:

第一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987

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同济大学,1988

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常州市人民政府,1988

全国城乡建设系统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建设部,1989

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省科委、省人事厅、省科协,1997

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省土木建筑学会,1997

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8

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省科委、省人事厅、省科协,1999

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委,1999

“总统项目”荣誉奖,法国文化部,1999

陈从周建筑教育奖,陈从周建筑教育基金会,2000

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2002

浙江大学土木建筑教育基金会“十佳教工”,2002、2003

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教育部,2005

教学工作:

1986年以来,主讲《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评论》、《现代建筑评论》、《城乡规划》、《城市交通评价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3名。

龚晓南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毛根海 水工结构 建工学院

王柏生 硕士导师 建工学院

张土乔 博导市政工程 基建部

谢康和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高博青 结构工程 建工学院

陈云敏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毛义华 建筑施工与管理 建工学院

罗尧治 博导结构工程 建工学院

雷乐成 博导环境工程 环资学院

蔡袁强 博导土木工程 出版社

叶贵如 动态测试 建工学院

俞亚南 博导市政结构 建工学院

钱晓倩 硕士导师建筑材料 建工学院

董石麟 博导,院士(工)1997 建工学院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1-26 上午 03:56:46

    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 同济大学 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

  • avatar
    访客 2022-11-26 下午 02:57:19

    谁能帮忙推荐一些建筑大师我国第三批“设计大师”名单公布。建筑界何玉如、程泰宁、关肇邺、胡绍学、彭一刚、崔恺、赵冠谦、黄星元 建筑大师戴念慈:主要作品:北京展览馆——红星高照、阙里宾舍、北京饭店西楼、北京中央党校、杭州和青岛的毛泽东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