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美国的科幻电影好看的?求大神帮助
1 全球十部最经典的科幻片, 1《银翼杀手》 主角是洛杉矶警察达克德,任务是寻找并杀死混杂在地球人中的非法复制人。这些复制人体力及智能远超过人类。达克德在追杀过程中,意外爱上一名女复制人。伦敦国王学院干细胞生物学家明杰说,这是他看过最棒的科幻电影,“在当时来说,它和整个故事都超越时代,提出了千古不变的问题,包括什么是人类?我们是谁?” 2《2001太空漫游》 讲述人类对命运及宇宙的探求,首先由史前人猿时期说起,之后,跨越时空来到太空殖民地。导演库柏力克试图藉此片,凸显人类的无知,并前瞻性地预言人类科技的渺小。此片曾荣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曼宁称赞此片:“仿真技术卓越,当今计算机绘图也无法出其右。” 3《星球大战及帝国大反击》 影片故事围绕在奴隶帝国及一小批叛军的太空战事上。《星球大战》中,马克汉弥尔与他结盟的朋友共同维护宇宙和平;《帝国大反击》故事延续《星球大战》,并加入新的结盟者,继续一场正、邪对抗的太空大战。科学家们选出这两部电影,可能是对《星球大战》最初三部曲系列存有怀旧之情,并非全为了片中的科学情节。这两片上映后,掀起一股《星球大战》玩具及游戏的流行风,成为日后多部太空电影及科幻小说的模板。 4《异形》 一艘负责开采星球矿石的宇宙飞船载着七名队员,在返回地球途中接到一颗不知名星球的求救讯号,队员们前往调查。不料,外星怪物寄生在一队员体内,后来还破体而出吞下队员,最后剩下一名女队员与怪物进行殊死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航天暨极地医学中心负责人方凯文认为,此片描述了长途太空旅程的过程,使“我们首次知道未来人类在太空工作及生活时,可能会在宇宙飞船上吃薄饼、吸烟和玩纸牌来打发时间”。 5《飞向太空》 索拉力星球上似乎全是海洋,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站进行研究,却突然与地球失去联络。一名心理学家前往调查,这时站上一名航天员自杀,另两人情绪不稳,心理学家更在太空站上看见死去的妻子,后来他发现原来星球的海洋类似大脑物质,可影响记忆。加州大学物理教授班福德表示,片中的太空旅行是人类对宇宙及潜意识的深入研究,“这可能是唯一提及人类知觉带来科学限制的电影……但它并非只是说明这个问题,它还是一部迷人的悲剧,这加强了其重要性”。 6《魔鬼终结者》 在2029年主宰地球的计算机,为进一步灭绝人类及遏止人类反抗,派出机器人回到二十世纪,杀死人类领袖的母亲,但计划失败。续集中,计算机派出更厉害的液体金属机器人再度执行暗杀行动,但“终结者机器人”保护了未来人类领袖及其母亲。英国牛津大学量子物理学家德意志认为,虽然此片在讲述时间旅行上有些前后矛盾,却仍是同类型电影中的佳作。 7《地球末日记》 讲述一个像人的高智能外星人乘飞碟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随他一起来的是一个具有恐怖力量的机器人。外星人警告人类废除核武器,并希望人类加入他们的和平星球联盟,却没想到被地球人视为敌人,并发动攻击。负责火星探测器“小猎犬二号”的英国科学家皮林杰十分喜欢这部电影。他说,“当年播放这部电影时,戏院经理为增添噱头,会暂停播放电影,向观众宣布宇宙飞船已经降落的消息。” 8《地球争霸战》 火星人因火星气候突变无法生存,组织了一批无坚不摧的外星军团,计划大举入侵地球。人类的所有武器都对付不了火星人的死光炮,城市陆续沦陷,全世界人类都在逃命。就在此刻,火星人因感染地球细菌逐渐死去。美国加州天文学家休斯塔克说:“电影手段十分吸引人,因为它创造了一批我们完全不认识,背景也与我们大相径庭的生物。” 右图:《第三类接触》 9《黑客帝国》 主角是二十二世纪计算机高手,经常被梦境困扰,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生活被来自邪恶网络世界的无形力量操纵,最后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世界”中而不自知。主角决定拯救人类,挺身对抗邪恶网络世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细胞生物学家麦克说,片中人类能轻易地在大楼之间跳来跳去,看来有点超现实,但“也保有一贯的娱乐价值,也就是坏人与好人在未来世界里还是斗来斗去。” 10《第三类接触》 主角目睹来自外层空间的飞碟到达地球,从而展开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主角到最后仍一偿夙愿,登上外星人的母舰,肩负起地球使者与外星人进行友善的接触。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方凯文表示,即使真有外星人,他们也不太可能驾驶电影中那种外形像倒圣诞树的宇宙飞船,但对他而言,《第三类接触》还是电影史上,有关外星人造访地球的经典名片。 还有 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电影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电影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 题俱佳。 10) 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影史最经典科幻片Top20 1、《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2、《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1982年 3、《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年 4、《星球大战之帝国反击战》Star Wars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年 5、《外星人》E.T.: The Extra Terrestrial 1982年 6、《大都会》Metropolis 1927年 7、《巴西》Brazil 1985年 8、《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年 9、《发条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年 10、《异形》Alien 1979年 11、《异形2》Aliens 1986年 12、《骇客帝国》The Matrix 1999年 13、《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 1985年 14、《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年 15、《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年 16、《终结者》The Terminator 1984年 17、《人体入侵者》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年 18、《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1968年 19、《移魂都市》Dark City 1998年 20、《接触未来》Contact 1997年
日本动画和flash动画制作过程的差别在哪?
日本的商业动画一般先手绘,再电脑绘制.
动画制作过程:
1.编写剧本与绘制黑白稿
2.绘制画的连续动作
3.叠合人物与背景
4.上色
5.一张张拍摄
6.拍摄胶片
经过最后的检察,大家喜爱的动画影片就完成了!
动画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
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张)连续播放时,肉眼因视觉残象产生错觉,而误以为画面活动的作品。为了得到活动的画面,每个画面之间都会有些微的改变。而画面的制作方式,最常见的是手绘在纸张或赛璐珞片(Celluloid)上,其它的方式还包含了黏土、模型、纸偶、沙画等。由于电脑科技的进步,现在也有许多利用电脑动画软件,直接在电脑上绘制出来的动画,或者是在动画制作过程中使用电脑进行加工的方式,这些都已经大量运用在商业动画的制作中。
通常动画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劳动产生,就算在电脑动画科技得到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现在也是如此。
GIF是一种允许在电脑上看到动画效果的图片格式。现在网络上常用的一种动画格式被称为Flash,由Macromedia公司创造,通过此格式,可以让你在互联网上看动画。
动画的来源
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人类就已经使用各种图像形式来记录物体动作和时间的过程。
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Prudhommeau)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上就画有一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最早证据。同样的例子,出现在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分解图。在一张图画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同时进行”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的欲望。列奥纳多·达·芬奇有名的黄金比例人体几何图上所绘的四只胳膊,就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十六世纪的西方更首度出现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画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中国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一向有把静态的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的“画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轴等,大抵上是靠想像力来弥补动态。真正发展出使图上画像动起来的工夫,还是在遥远的欧洲。
动画的制作
动画制作是一个非常繁琐而吃重的工作,分工极为细致。通常分为制前、制作、制后等。制前又包括了企划、作品设定、资金募集等;制作包括了分镜、原画、动画、上色、背景作画、摄影、配音、录音等;制后包括合成、剪接、试映等。
TV版:就是在电视上放的动画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创影象动画),和TV相对,不在电视上放映,要看的话只能通过购买的方式。具体内容以后会作介绍。
剧场版:动画的电影版本。
*音乐: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创音乐专集)。收录与某动画有关的音乐。
OP:片头曲/主题曲
ED:片尾曲
*片头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释:
监督:等于中国人说的“导演”
脚本:写剧本的人,也叫故事构成
原作:这个要区别于“脚本”。日本的TV动画通常是由漫画,小说或者游戏……等改编的,漫画作者和动画的制作者通常是不同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宫崎骏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经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制作成动画),因此有“原作”这一词。它指的就是原漫画/小说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关于矢立肇,看过梦总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典故了,但目前看来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后我会再作介绍)
CAST:声优,配音演员
STAFF:参与制作改动画的全体成员(一般的小虾小米都会包括进去)
制作:通常是指负责画该动画的公司,因为日本要制作一部动画通常是要N个部门/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确,有点像流水线操作。这个词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一部动画的制作水准往往会受到制作单位的影响。有时甚至看看动画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内术语这个没有做仔细调查,似乎是只有国内发烧友中通用的词语)
OTAKU:日语,原意为“御宅”。目前国内公认的意义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经验的次文化族群,说的通俗点就是对动漫有着疯狂热情的一群人,举个例子(只能简单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个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详细研究过《新约》《旧约》,熟悉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关注GAINAX的一切活动……精通佛罗依得的理论……是邪教组织的成员……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意思是“权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东西”。有套漫画就叫“王道之狗”。讲的似乎是和孙中山有关的事情~。 恩……现在的社会,什么才是王道呢……?对于本站来说,也许目前的王道是……金钱。(实在是需要啊~~)
暴走:狂飙。GO MAD。症状通常是眼睛变色,行走呈爬行状。有时口冒白色气体……这要视情况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号机……(众人:不要偏袒某人啊~ 月:那个……今天天气真好~)对了,如果遇上类似状况请迅速离开现场或者准备200个灭火器以防不测……
BT:变态的缩写
BL:BOY’S LOVE,男同性恋
GL:GIRL’S LOVE
LOLI(罗丽):日语“幼女”的意思,指12岁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使用,LOLI的标准在个人眼里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觉得很小很可爱的就可以称她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叽了。
正太:和罗丽相同属性的词,专指12岁以下的小弟弟。
PK:原为“扑街”,看字面也知道什么意思了吧。本来指一种黑社会的仪式(扑倒在街上?),现在多为打架的意思。
残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词语有“碎碎念”……类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声:闭嘴。
XD:这个很需要大家的想象力哦~第一种解释:X代表M。下面不用我说了吧。 第二种解释:一个表情符号。个人理解是“倒”或“晕”的意思。
口胡:语气词。相当于“靠!”之类的泄愤词语。也可以写成“口 古月”(扩大化)
KUSO:恶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来发表感叹,在动画中常常能听到男主角说这个词,翻译常常是“可恶~!”“***!”
874:动词……论坛上疯狂批判的行为,一般如果你会被874的话肯定是触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议先和这种论坛保持距离,提高自己的实力以后再去或者干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齿:就是看动漫有些年头(2-3年)自己有点开窍了但其实还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贬义词。
达人:看动漫不惜一切代价,总之实力很强的那种。
*动漫体裁:
SF=SCIENCE FICTION 科幻机械类的作品,如EVA
*动漫作品的缩写:
动漫发烧友之间常常用缩写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缩写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对于新人来说不是很熟悉,在此略举一二,以后逐渐补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来是SQUARE公司的一个著名游戏,因为非常受欢迎所以有很多周边,比如游戏动画,OVA,电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缩写则需要辨别一下了,因为《黑客帝国》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动画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欧西里司最后的飞翔),缩写同样是FF。该片导演和《FINAL FANTASY》的电影版是同一个人(安迪*琼斯),怪不得连名字都一样了。
M0=MACROSS ZERO(ZERO 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两个作品,一个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为“死亡的思考”;另一个是正在制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过内还没有D版。它们的缩写均为ROD
*OVA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创动画录映带
OVA在日本动画历史里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动画资讯志让经常会看见她的踪影。能够作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时必定是未曾在电视或戏院上映过,才能称作为OVA。当哪些在电视或戏院上映过的作品再推出的录映带/LD/VCD等等就不能称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带/LD/VCD/DVD媒体,并不是单单当作录映带。
*剧场版
什么是剧场版(动画)
初公开是为了在电影院播放而制作的动画称之。这类作品的制作成本与投资、人力都高於OVA与电视版动画,画工也极尽可能的豪华,不论在动作的流畅度、使用的分色数等,可以明显地看出与前两者的差别。通常一部剧场版动画是90分钟,不过没有一定,歧异度很大。
现今,只要的受欢迎的TV动画,通常都会推出相应的剧场版,但剧场版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通常都会和原TV版有所差异。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时空要塞》都的剧场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线。
*原画
原画是把画面中人物的动作之起始与终点画面或是静画等,以线条稿的模式画在纸上。阴影与分色的层次线也在此步骤时画进去。因此有人译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较少用)。
*动画
将原画中的每个动作,依照分镜表指定的时间间隔,将中间连贯的每张画面画在纸上的工作。最后将这些线条稿影印到赛璐珞片上,就可以进行上色的作业。也有人译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画监督
作画监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么?
修正原画、动画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脸型是否符合人物设定,动作是否流畅等等。必要的时候必须能重新作画,因此必须是资深的原画家及动画家才能胜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称之,名称不一,有时也叫"色彩设定",英文则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红色、裤子要黑色"这种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赛璐珞画上色时所需的阴影、层次色,是用XXX号的颜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为Painting, Finishing。根据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料号码,在赛璐珞片的反面进行涂色的工作。
*音响监督
音响监督 (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么?
负责插入配乐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备、配音录制、混音工程的监督等等。
*制作人
制作人(Producer)的工作
制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规划制作进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制作进度,寻找制作群/制作公司,对外争取出资者,同时必须和执行制作共同作业,以确保企划的每个元件都能按时并正确无误地组合在一块儿。
*GK模型
"GK"的全文是 Garage Kit,原意是"车库组件",因为西方人惯将车库作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这种地方诞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们自行创作的作品,造型细致度是因人而异,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个。制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没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属都可以拿来做,因此自制或自己少量生产的模型才叫GK。 之后因为某些特殊成品很讨人喜欢,也就有了把它当成商品来出售的念头。卖著卖著,突然有天有两个家伙,他们同时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开始动脑筋复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当时可能是使用石膏之类的材料来当作模版来复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个一两次之后就面目全非啦。现在则是使用矽胶 (SILICONE)来作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极佳的弹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强多了,不过还是有其翻制数量上的限制。 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产的塑胶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实心树脂,空心软胶,white metal (低熔点,软软的铅锡合金)数种,题材则多为动漫画或电影人物,在 HGA陈列的GK以实心树脂(最早的来源竟然是工业废料)的动漫画人物为主。(HB、Bastet (蓟)、THEO)
*监督
"监督"其实是日文的写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见的导演。日本ANIME制作的导演是决定整部作品气氛风格的关键,掌管故事进行的步调、气氛转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设定、相同的画风与制作群,也会因导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风格。
*角色设定
负责设计登场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装样式的叫"人物设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让后续的作画者知道要画的人长得什么模样,还必须告诉他们这个角色的脸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设计出由数个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位角色的脸,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画、线条封闭的浏海。而负责登场的机械人、车辆、武器之设计的就是"机械设定",除了画出机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现的细部结构、运动方式、可开启处等等也必须标明。设计稿除了特别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阴影的清洁线条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脚本的意思。把故事剧情以纯文字写出,包括场景、地点、背景音效、人物对白、人物动作等。
*分镜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则是叫做"分镜表"的东西。这步作业是实际将纸上的东西转换成将来呈现画面的第一步,画分镜表的依照脚本的指示,在脑中转成画面然后画在纸上。画分镜表的目的就是把动画中的连续动作用分解成以1个Cut(1个分镜)单位,旁边标上本画面的运镜方式、对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个Cut所经过的时间、张数等,也都会写在分镜表的最右边。
*Layout
"Layout"算是比较少见的工作,在工作性质上接近中文的"构图",只有在一些剧场版作品可能采用,例如设计多层次背景,令每层背景移动速度不同,就能表现出逼真写实的远近距离感。而画Layout的人必须在脑海里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从摄影机的观点去看场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后将这些画面详细地画下来。
会有这个工作,主要是弥补不大会画图的导演所画的分镜表,将杂乱简略的画面仔细的呈现出来,作为日后原画、动画、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据。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机动警察剧场版、机动警察剧场版2、攻壳机动队等等,都是运用大量Layout的实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画也能精确表现3D的视觉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职,是在日本动画制作中特有的职称。简单说,他是辅佐导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为导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顾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当於该集的"专属导演",顺著(总)导演的意图,全程掌控该集的制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这个职位就比较像"助监督"(副导演),了解导演的意图,协助处理演出工作的细节("演出工作"就是"把剧本文字转化为镜头画面"的过程, 有点像西方电影或舞台剧所谓的"场面调度")。他的工作相当近似於监督,一定要相当熟悉动画语言的人来担任,但不一定要很会画图 (正如导演也不一定要很会画图一样 .....)所以,有人译为"Co-director". 也有人译为"Assistant Director"或 "Executive Director"。
黑客帝国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在矩阵中生活的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基努·里维斯饰)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似乎被某种力量控制着,尼奥便在网络上调查此事。
而在现实中生活的人类反抗组织的船长墨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饰), 也一直在矩阵中寻找传说的救世主,就这样在人类反抗组织成员崔妮蒂(凯莉·安·摩丝饰)的指引下,两人见面了。
尼奥也在墨菲斯的指引下,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中,逃离了矩阵,这才了解到,原来他一直活在虚拟世界当中。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影片的概念图用的是传统的混合绘画法,都是手绘,用的是水粉颜料、马克笔、彩铅和颜色纸,用马克笔在彩铅图上描出平滑的渐变,然后在上面用水粉画出高亮部分。红色培养皿最初是用红色剪纸贴在一张蓝灰色纸上做出来的。
《黑客帝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充满生物机械美学的未来世界。未来的机器模拟种荚、巨型章鱼等生物,让人感觉虽然机器几乎灭绝了地球上的生命,但是他们的世界依然来自人类的世界。
影片的分镜师认为这种视觉美学表现出的是一种讽刺:机器竭力模仿的正是它们试图消灭的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客帝国
珞片上,就可以进行上色的作业。也有人译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画监督 作画监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么? 修正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