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和西厂是如何建立的呢?“妖狐夜出案”又是怎么回事?
前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设立了只听命于自己的锦衣卫制度。随后,通过锦衣卫的雷霆手段,制造了两起大案,处死了几万人,终于将对自己有威胁的官员和他所憎恶丞相制度彻底的消灭。
朱元璋自己也清楚,锦衣卫制度对于国家的危害,所以在晚年,就撤销了这个类似于特务机构的锦衣卫。同时稳固三司法制度,即刑部,督察院,和大理寺。
刑部掌握审判,大理寺负责对审判的案件进行复核,督察院的职责就是在审判之后又复核的案件,做最后的监察,以防止草菅人命和冤假错案的形成。
就封建社会而言,在封建中央高度集权的环境下,这套刑法制度已经相当的不错,并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了一定程度上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但是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又重新将朱元璋已经废除的锦衣卫制度恢复,不但如此,朱棣还设立了专门用来侦缉谋逆的新部门--东厂。
目的?恐惧!
朱棣在恢复了锦衣卫的编制后,又设立东厂,很多后人都觉是朱棣丧心病狂。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锦衣卫就已经闹得满朝官员人心惶惶,在弄个东厂,岂不是要“尽戮诸臣”。
朱棣设立东厂自然不可能是因为他“丧心病狂”。在这项制度的背后,有着这位皇帝深藏内心的恐惧和怀疑。设立东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侦缉谋逆”。
朱棣知道自己是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才当上的皇帝。无论朱棣如何解释和辩驳说自己是靖难,可篡逆就是篡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且在那场宫廷大火之后,建文帝就此彻底的消失了,是死是活,还不得而知。在朱棣的心中,坐在这种靠造反获得的皇帝宝座,即使他的外表再倔强强势,内心却是异常的惶恐和不安。
这种内心的惶恐与不安,在方孝孺那句“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的怒吼中,彻底的崩溃。连死都不畏惧,这让朱棣最后挟制人的办法都失去了作用,朱棣陷入了完全的惊恐与恐惧中。(也是这种恐惧,朱棣将首都迁到了北京。)面对满朝的大臣,朱棣是打心眼的不信任,这些人表面上虽然遵奉我为皇帝,但是内心是否真的也如那个方孝孺一样,把我当作谋逆之人看待。
人的恐惧来自于对于未知事物的不可掌握性和未知性。面对恐惧,有的人选择视而不见,有的人选择逃避,躲得远远的,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摧毁让你恐怖的事物,或者成为比你所恐怖的事物还要恐怖的存在。朱棣看看自己身边的人,大臣不可信,他们可能只是屈服于自己的暴力。子女,不可信,他们只想获得我的位置。
只有身边的宦官,是长在身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而且这些人都被阉之人,就算手握权力,也没有办法当皇帝。要感情有感情,要信任有信任,还那么安全。在皇帝和宦官之间建立起来一种以感情为基础,利益为纽带的特殊关系,来帮助朱棣对抗心中的恐惧。东厂就在朱棣特殊的心里需求中孕育而生,成为了明朝所特有的一种法外之法。
地狱
在佛经中,有很多关于地狱的记载,经中记载地狱位于大铁围山中的八重海之内,受无间之苦。佛经中的地狱,谁都没有看过,但是人间的地狱是真的存在。将东厂比喻为人间的地狱,恐怕这也没有比这更适合的形容了。东厂就建在东安门外,大门是常年关闭不开的,要进入这里,就必须从西南的小门进入,进入之后,会有一个小厅,里面供奉着的神像就是岳飞。
估计是希望东厂的人员都要和岳飞一样忠心爱国吧。虽然到这里,看着似乎都还不错,可是如果你要再进一步向南边再走几步,就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存在。因为稍微南边一点的建筑,就是一座监狱。
只要进入这个监狱,就别想能完好无损的出来。一旦要被提审,自然会被用到一套刑具,就像如今的“套餐服务”一样。《明史.刑法志》就记载:
“全刑者曰械,曰镣,曰棍,曰拔,曰夹棍。五毒备具,呼声沸然,血肉溃烂,婉转求死不得。”
在这个监狱中,还有一种刑法叫做枷刑,这种枷,重达几十斤,到了万历年间这种重量更是被加重到三百斤,受刑人还必须站立。
也即是说,如果在这个地方获得如此的惩罚,基本上没几天就会被压死。嘉靖年间的杨继盛一案,杨继盛因为弹劾严嵩,被嘉靖仇视,命东厂审问。《明史》记载:
“及入狱,创甚,夜半而苏,碎瓷。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东厂不但有缉捕的权力,甚至还有审讯和关押的权力。而且更为神奇的是,东厂审理的案件,刑部,大理寺,甚至连督察院都不敢过问,足可见东厂的实力之强,对百官的威慑之大。
“妖狐夜出”案
大明的朝廷有锦衣卫和东厂来负责“侦缉谋逆”已经是绰绰有余,然而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时期,却又多加设一个西厂?难道是明朝皇帝有这样特殊的嗜好,喜欢窥视别人吗?所有看似不可思议事情的背后,都有它非常符合逻辑的解释。
成化十二年,正月,宪宗皇帝率领百官去郊外祭祀天地,祈求新的一年可以风调雨顺。然而在这天出发的时侯还是阳光明媚,到了祭祀的时侯,忽然狂风大作,吹来的风,阴气逼人,竟然还有人被冻死。宪宗回宫之后,总感觉不好,毕竟是天子祭祀,竟然有如此的不祥恶风,难道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果然不出几月,就传出宫中有宫人看到类似于狐狸的动物出没,好像还有人因为此物而受伤。宪宗大怒,天子脚下尽然有妖物作祟,命人捉拿,但是忙了几月,一无所获。狐狸没有抓到,在京城又发生了更为诡异的事情。
一个叫做赵灵安的京城商人在路上遇到一个用面纱遮面的女人,这个商人被此女的美貌所迷惑,又觉得此女无依无靠,就打算带回家做一房小妾。但是让人感觉到恐惧的是,就在这个美貌女子被赵灵安带回家的第二天,赵府全家都死于非命,甚至连家里的养的猫狗,金鱼都全部死了。但是却没有发现了那个美女的尸体。在这件事情之后,京城就会时不时发生一些命案,官府调查的时侯,就有目击证人说会在天黑之后发现有个美女在外游荡。
但是这个美女的行踪,在这个案子中始终都没有追查到。这件案子,被详细的记录在明史档案中,存在于故宫。这个案子的背景相当复杂,虽然在民间关于这件超自然的事情众说纷纭,但是事情的背后,绝对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
宪宗皇帝派出锦衣卫和东厂日夜搜查这件案子,终于发现一个妖道叫做李子龙,此人说自己会通天彻地之法,能用符咒遣使妖鬼。为了要学这种咒符之术,宫中的太监鲍石,韦塞将这个妖道带进宫中。宪宗为此大怒,将李子龙,鲍石等一干人全部处死。
在这件事情之后,宪宗觉得最为可靠的宦官都不可相信,似乎东厂也没有那么可靠了。于是宪宗就安排他最信任的秉笔太监汪直建立西厂,执行一些秘密调查任务。
在某种程度上,宪宗觉得东厂建立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了,很有可能已经被朝中的某些势力所控制。在这起“妖狐夜出”的案子中,就有很多可疑的地方,毕竟此时,明朝建国已久,国内矛盾日益严重,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日趋激励。所谓暗浪生汹涌,平地起风波,面对这样的怪像,宪宗也是无可奈何。所以也可以说,如果说东厂是明成祖心中的恐惧体现,那么西厂就是明宪宗内心恐惧的化生。
八千女鬼
西厂在武宗时期被撤销,大明朝又只剩下东厂和锦衣卫。随后的时间里,东厂都一直被锦衣卫压着,没有多大的表现,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被民间百姓成为“八千女鬼”的魏忠贤。因为魏忠贤的魏字,分拆开,就是“八千女鬼”。这个词的形容,也表现出魏忠贤此人的性格和行为中的微妙。
魏忠贤掌控东厂期间,甚至有四个百姓在自家密室里面喝酒而谩骂魏忠贤,都被东厂的特务监听到,(真的不知道怎么监听到的)被抓到东厂监狱。魏忠贤对这四人的处理就是,谩骂的那个人被处以磔刑(就是肢体分裂),另外三人给予赏金,但是此时这三个人已经吓的不敢动弹了。由此可见,魏忠贤手下的东厂已经监控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地步,连百姓都是如此,就别说那些京官了。
总结
崇祯上台后,魏忠贤被杀,但是作为特务组织的东厂却一直存在,直到明朝的覆灭,这样的制度才彻底消失。可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展开特务活动特别频繁,持续时间特别久的一个朝代。其特务组织活动的猖獗以及对于司法制度的破坏也是前所未有。特别是这样的制度的安排,让明朝的士大夫阶层在中国历史所有的朝代中,生存的环境最为恶劣,没有之一。
轻则被杖和流放,重则磔刑加凌迟。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在明朝的二百多年时间内,就会出现四个那么牛的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这四人几乎达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明朝时期宦官的地位之高(明朝很多的士大夫拜宦官为干爹)以及出现这么多历史留名的太监,和东西厂的设立都是有相当关系的。
明朝的东厂和西厂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西厂均为明朝特务机构。
东厂是中国明朝时期的由宦官执掌的特权监察、情治机构,侦查异见人士,以镇压反对力量,直接对皇帝负责。东厂对官吏、士大夫甚至于一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当时颇受士人反感。
执行公务时,与锦衣卫相同,持有“驾帖”以证明自己代皇帝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厂卫的主要侦查以反叛乱、捉拿异议分子为主。
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随意逮捕朝中官员,逮捕中低级的官员,可自行决定,不向皇帝奏请。
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
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朝“特务治国”的象征。清代“以军法从事”常态化遂罢。
扩展资料:
锦衣卫、东厂、西厂均为明朝特务组织,所执行的职务不尽相同。
一、东厂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一直担心帝位不稳。
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他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还不够用,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出过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
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得多。东厂府衙,大厅左侧供奉着岳飞的雕像,右侧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
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二、西厂
与东厂相对的是西厂,西厂在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
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明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身边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
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的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
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的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
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举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在此后的5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
后来,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皇帝的警觉,汪直最终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三、锦衣卫。
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锦衣卫中负责“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用来做仪仗礼仪,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认为司法机构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好用,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明朝的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是贫寒子弟出身,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朱棣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由于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
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地扩大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打击异己,又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
四、内行厂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这时西厂和东厂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
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直到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厂卫特务制度是皇帝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的个人政治措施,它最大的功效就是你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特务监视,从而产生一种自己随时处在监视之中的感觉。
任何一点不够“老实”的动作,都可能造成无法预估的可怕后果,从而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只能乖乖地做个顺民。但特务们权力倾轧,残害忠良,最终倒霉的,还是整个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厂
明代的东厂西厂是怎么回事
1.东厂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2.西厂与内行厂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就是那个连中三元的人才)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东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最后谈一个题外话:皇帝与宦官的关系。大家一定对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实从广义上讲,宦官这个群体也可以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阶层所不具备的优点: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
其次,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阶层,往往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有时不太买皇帝的帐。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可以胜任,也不会向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
最后,宦官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后妃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锦衣卫、东厂与西厂,三者的由来,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锦衣卫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尽管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帮凶。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压制起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200多年历史,但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二、东厂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 ��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 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 ��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三、西厂与内行厂。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就是那个连中三元的人才)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持有“驾帖”以证明自己代皇帝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厂卫的主要侦查以反叛乱、捉拿异议分子为主。西厂的成员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定下了所领缇骑(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
、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
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个个长得牛高马大